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

导演赵林山在电影《731》拍摄中,因仿真婴儿道具效果不佳,临时决定让出生仅12天的亲生女儿出演“剖腹取婴”镜头

 

一、事件关键事实

  1. 拍摄背景

    • 电影《731》聚焦日军731部队暴行,涉及石井四郎剖腹取婴的历史场景。@极目新闻1
    • 剧组原计划使用仿真婴儿道具,但因质感生硬、缺乏生命真实感被导演否决。10
  2. 争议决策

    • 导演赵林山在拍摄前临时决定让出生12天的女儿参与演出,由妻子李善玉送至片场。@北京时间10
    • 拍摄过程:婴儿被涂抹模拟羊水的黏液,置于恒温箱中由医护人员监护,强光环境持续约17分钟,期间婴儿心率一度达180次/分钟(远超新生儿正常范围)。
  3. 当事人回应

    • 导演妻子李善玉:含泪表示“现场1000人待命,若不抱孩子去,当天拍摄将瘫痪”,并称“我们不是好父母,但为电影值得”。761
    • 导演赵林山:强调“为还原历史负责”,咨询过儿科专家并全程医护监护。

二、舆论两极分化

支持观点

  1. 历史还原的使命感

    • 支持者认为真实婴儿的脆弱感能强化历史残酷性,使观众更深刻铭记暴行。@·杺屿·58
    •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淑芬(78岁)表示:“婴儿镜头让我想起血色黎明,年轻人需要这种震撼”。
  2. 创作牺牲精神

    • 导演抵押房产筹备8年,主演零片酬出演,影片承载民族记忆,被视为对历史的敬畏。

反对观点

  1. 婴儿权益与健康风险

    • 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,强光、噪音可能导致应激损伤。拍摄后婴儿连续三日“夜惊”,引发健康担忧。@团团酱er9
    • 儿童权益专家王芳指出:“艺术创作不应以婴儿安全为代价,潜在心理影响不可逆”。
  2. 伦理与法律争议

    • 美国加州规定:禁止15天以下婴儿参与拍摄,强光暴露限30秒。剧组17分钟拍摄被质疑违规。
    • 网友批评:“父母无权替婴儿选择成为历史暴行的‘道具’”。973
  3. 技术替代可行性

    • 反对者质疑:CG特效(如《流浪地球》数字人)足以还原场景,无需冒险用真人婴儿。

三、行业与历史反思

  1. 影视伦理规范缺失

    • 中国未明确禁止新生儿参演,上海戏剧学院拟推动新规:历史暴行场景必须使用特效,实拍演员年龄限12岁以上。
  2. 历史教育的边界

    • 影片首日票房破3.4亿,72.6%为20-39岁观众,说明公众对历史的关注。
    • 但部分观众反馈:过度血腥镜头导致“捂眼回避”,反而削弱了对细菌实验等核心史实的认知。10

四、事件本质矛盾

这一争议实为历史真实性与儿童权益保护的博弈:

  • 导演立场:历史真相需极致呈现,否则易被淡忘(调研称00后对731认知度不足30%)。
  • 伦理底线:任何创作不应凌驾于未成年人安全保障之上,尤其对无法表达同意的婴儿。49

💡 启示:铭记历史需智慧与敬畏并存。如哈尔滨731遗址留言所示:“我永远不想看到这样的镜头,但永远不想忘记这段历史。”艺术表达的深度,在于以人性化方式唤醒反思,而非依赖感官刺激的竞赛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